找到相关内容79篇,用时17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中国佛教伦理的形成及其如何能为和谐社会出力

    之后的“不朽”之说而已。孔子:“季路问鬼神,子曰:未能事人,焉能事鬼。又问死,子曰:未知生,焉知死。”[7]至于佛教,基于业感因缘的十二缘起说,对于...源泉是毒,即是贪、嗔、痴。它断定只有离弃世间才能得到稍许的清净,才有希望脱离轮回。传统地看,印度人对于人生不可免的坎坷的感慨,中国人虽有共鸣,但前者对生命的态度,基本上不为中国人所取。中国人看待生命...

    宋立道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273060129.html
  • 宗教的权力表述——中国宗教的公—私形态及其秩序构成

    ,父父子子、君君臣臣,天地之间贯通一切。圣俗对峙,公私相对,得以“无私”、“不朽”贯之,大同世界一元不分,和谐为贵的境界终于构成。  这种中国秩序,表面上是由上层权力强制而成,下层社会则因此允诺而...,犹官也。”  其,与“私”相对而言。《诗·小雅·甫田》:“雨我公田,遂及我私。”《说文解字》:“私,禾也。”段玉裁注:“盖禾有名私者。今则假私为公“ㄙ”。(2)  其四,为一般性社会法规、律法或...

    李向平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283660192.html
  • 忏法与圆顿止观

    ;由是俾礼诵者即妄念而返真念,荡细于乌有,即事忏而达理忏,洗六根而清净,莫不从师之《申义疏》而受益,以至超凡人圣,转迷归悟也。”[25]古人有不朽,则惟大师堪当,立德、立功、立言者...ldquo;不定止观”和“圆顿止观”种。圆顿止观不历次第,初后不二,一尘一香,法法互具,当处圆融。其修持之法,具如《摩诃止观》所述,此法门是智者大师在天台山华顶峰...

    林克智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405560879.html
  • 以佛心为己心,以师志为己志 ——泰宁庆云寺慈航菩萨圣迹寻踪

    业。母谢氏,系出名门。据苏邨圃《慈师的不朽》一文:慈航菩萨,六岁开蒙读书,11岁时慈母谢氏往生,13岁时弟弟夭折,同年,辍学。据慈航菩萨与道安法师说:由于家境状况不佳,他从6—13岁,虽在私塾读书,...暂时落了地。  关于系列法会,有报道说:促进了慈航菩萨剃度出家祖庭的修建;扩大了福建佛教在两岸四地及世界汉传佛教界的影响;加强了闽台佛教界的法谊;推动了慈航菩萨大办教理念在海峡两岸的传承与弘扬。  ...

    释本性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053463319.html
  • 天台宗传承资料(2)

    !故得倓虚法师,在香港新界华南佛学院,撰文赞颂谛闲大师,即:“古人有不朽,一曰立德,次曰立功,曰立言,然则世之立德者,未必立言、立功,立功者未必立德、立言。而立言者,亦未必立功、立德!唯我大师...法明策示止观安之法,且告之曰:“吾生缘殆尽。”兹惟其时骤称佛号数考,泊然而逝。世寿六十八,僧腊五十四。明年正月日茶毗,得舍利于遗烬中。始师无恙时有请预为造塔者,以偈谢之曰:“死后茶毗一幻身,尽收白骨煅为尘。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403769611.html
  • 泰宁庆云寺肉身菩萨慈航大师圣迹寻踪

    为业。母谢氏,系出名门。据苏邨圃《慈师的不朽》一文:慈航菩萨,六岁开蒙读书,11岁时慈母谢氏往生,13岁时弟弟夭折,同年,辍学。据慈航菩萨与道安法师说:由于家境状况不佳,他从6—13岁,虽在私塾读书...   关于系列法会,有报道说:促进了慈航菩萨剃度出家祖庭的修建;扩大了福建佛教在两岸四地及世界汉传佛教界的影响;加强了闽台佛教界的法谊;推动了慈航菩萨大办教理念在海峡两岸的传承与弘扬。   回想法...

    本性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16522976986.html
  • 以佛心为己心 以师志为己志——泰宁庆云寺慈航菩萨圣迹寻踪

    慈航菩萨大办教理念在海峡两岸的传承与弘扬。   回想法会举办的缘起,平静而兴奋,这得从慈航菩萨传奇而动人的生平与事迹说起。   慈航菩萨的身世   慈航菩萨,福建建宁人,1895年农历八月初七日生。俗姓艾,名继荣,别名彦才。父炳元,清国子监生,私塾执教为业。母谢氏,系出名门。据苏邮圃《慈师的不朽》一文:慈航菩萨,六岁开蒙读书,11岁时慈母谢氏往生,13岁时弟弟夭折,同年,辍学。据慈航菩萨...

    本性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08364679634.html
  • 生死“认命”与生死智慧

    严重的问题,在探讨与获取生死智慧时不能去纠缠对与错,我们要以最广阔的心胸去接纳全世界各个民族各种生死智慧,运用去应对我们今天遭遇的生死问题。比如,我们应该学习中国儒家的“立德、立功、立言”之“不朽”...4460万人有生死哀伤问题;若以每一逝者约有10个左右的次亲朋友来计,则每年又有8920万人有生死之痛的问题。项相加,中国一年约有1亿4272万人遭遇生死问题,也就是说,中国每年有十分之一以上的人有生死...

    郑晓江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6/08072384687.html
  • 论“超越”与中国“三教”的超越方式

    承认个体灵魂不朽或者可以不朽为前提的。如果我们承认这个前提,那么,结论自然就是:儒学显然并不是确切意义上的宗教。儒家当然也追求不朽,例如著名的“不朽”说。但是这里所说的“不朽”并不是说的灵魂不灭,...或者说,他知道自己总有一天要死。超越的问题,本质上是关于“不朽” 的问题。西语to transcend的原义,是指“超出……范围”。超出自我存在或者“此在”的有限性,就是追求某种无限性的存在。   ...

    黄玉顺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0/09045091624.html